产前产后的情绪健康

(02/2023 修订内容)

产前产后的情绪健康很重要?

妇女若在产前或产后出现情绪问题,她们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工作表现、甚至与伴侣的关系和孩子的成长等,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怀孕期间,若妈妈患上抑郁,胎儿流产或早产的机会可能会较高。研究资料显示,孕妇若出现明显抑郁或焦虑的情况,她们有较高机会患上产后抑郁,婴儿亦会有较多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分娩后,由于荷尔蒙的变化、角色的转变、照顾婴儿的挑战和家庭的问题,妈妈可能有较高机会出现情绪问题。产后抑郁会影响妈妈养育婴儿的能力,并对婴儿的身体健康、心智成长和行为情绪发展带来潜在的影响。若妈妈出现产后抑郁,配偶亦有较大机会受情绪困扰。因此,不论产前或产后,妈妈的情绪健康都是十分重要。

产前亦有机会出现情绪困扰?

怀孕为许多人带来兴奋和期待。不过,怀孕期间,妈妈会经历身体的变化或不适,生活习惯需要调节来配合;有些妈妈亦会担心胎儿的发展,分娩过程的痛楚或日后照顾婴儿的安排;以上种种都有机会影响妈妈的情绪。因此,不能忽略妈妈在产前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情绪状况,包括焦虑、彷徨、烦躁等。

有些因素与产前抑郁及焦虑相关,其中包括孕妇的自尊感、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社交支援等。

产后抑郁的主要风险因素

产后抑郁的成因未明,研究显示以下各样因素都可能会增加妇女患上产后抑郁的风险:

  • 临床因素
    • 曾患精神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
    • 产前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
  • 心理社交因素
    • 性格上较容易焦虑
    • 缺乏社交支援
    • 伴侣/婆媳关系欠佳
    • 家庭暴力
    • 经济困难
    • 经历生活压力事件
  • 与怀孕、生产及婴儿相关的因素
    • 曾经流产、难以怀孕
    • 意外怀孕或对怀孕感到矛盾
    • 分娩前后出现并发症
    • 紧急剖腹分娩
    • 婴儿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或早产

产后情绪问题的类别

产后情绪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 (一) 产后情绪低落;(二) 产后抑郁;(三) 产后精神病。这些情绪问题的患病率、临床的病征、病情的轻重和治理的方法都各有不同。

  1. 产后情绪低落
    • 影响约40%至80%的产后妇女
    • 病征为情绪不稳、易哭、失眠和烦躁不安等,通常在产后三至五天出现,为期短暂
    • 病征相对轻微,往往在数天内可自行缓解
  2. 产后抑郁
    • 影响约13%至19%的产后妇女
    • 病征与一般抑郁症相若,通常在产后六星期内出现,但亦可以于产后一年内发生
    • 只要能及早识别,接受治疗,并得到家人的体谅和支持,大多数妇女均能康复
  3. 产后精神病
    • 影响约0.1%至0.5%的产后妇女
    • 病征严重和急速,包括幻听、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残或伤害婴儿的念头,通常于产后两星期内出现
    • 属精神科的急症,必须立刻转介精神科医生或到医院急症室求诊

及早识别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主要病征包括:

  • 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例如感到沮丧、忧愁,无故哭泣或欲哭无泪
  • 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 (甚至对孩子也失去兴趣)
  • 食欲不振
  • 失眠或早醒
  • 经常感到疲倦及缺乏活力
  • 难以集中精神及作出决定
  • 自责内疚,感到一无是处和绝望
  • 过分焦虑、烦躁不安

如以上的情况持续多于两星期,并明显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便应及早寻求协助。

预防产前产后抑郁

  • 怀孕前宜有充分的准备和安排,包括财务及心理方面等。
  • 减少巨大的生活转变,如转工作、搬家;若不能避免,也宜按其重要性及缓急先后次序作出安排。
  • 接纳身体状况或能力上的限制,避免过劳。
  • 对养儿育女抱切合实际的期望,有助适应产后的生活。
  • 透过参加社区志愿机构所举办的相关讲座及工作坊,学习更多有关怀孕、分娩和照顾婴儿的知识。
  • 与伴侣及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促进了解,在育儿方法上寻求共识,互相支持。
  • 与其他家长沟通和分享经验,建立支援网络。
  • 确保有充足的休息,例如可以安排合适的人选在产后帮忙料理家务和照顾婴儿等。
  • 按自己喜好抽时间进行休闲活动,例如散步、松弛练习或联络朋友。
  • 保持健康饮食,不吸烟及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品。
  • 多点欣赏自己的付出。

如欲了解更多,可参阅《产后妈妈如何应对压力》单张

寻求协助

  • 可选择约见家庭医生或产科医生作初步诊断和跟进,有需要时转介专科跟进。
  • 可直接安排私人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作专业评估和治疗。
  • 可约见专业社工或辅导员安排面谈评估或转介。
  • 如妈妈在产后出现情绪问题,可以致电所属区域的母婴健康院,约见护士作初步评估及转介合适的服务。

辅导服务及热线

  •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 (24小时) 2466 7350
  • 社会福利署24小时热线 2343 2255
  • 生命热线 2382 0000
  •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2389 2222

其他

  • 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24小时资讯热线 2112 9900
  • 卫生署母乳喂哺热线 3618 7450
  • 卫生署健康教育专线 2833 0111
  • 卫生署家庭健康服务网页
  • 基层医疗指南
    (你可以使用基层医疗指南找寻适合你的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