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孩子 – 從夫婦關係開始

家長都會花許多心力時間去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因為他們明白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可是,相比親子關係,父母之間存在良好的夫婦關係,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實在是過之而無不及。研究資料顯示,從幼童時期開始,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賴父母之間良好的關係。

夫婦關係與孩子的適應表現

美國心理學協會表示,對比離婚和父母爭執,後者對孩子的適應有更重要的影響1。協會的報告指出,若孩子來自父母間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他們會有更多的行為和學業問題,例如出現攻擊性行為、反社會行為、自我形象低落和抑鬱症。在香港和其他華人家庭進行的研究同樣顯示父母的婚姻關係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和行為。例如,一個本地研究發現,父母的婚姻關係直接地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和無望感2。其他的研究亦發現父母的衝突會影響他們教育子女,而他們如何教育子女則與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攻擊性及反社會行為有關連3,4

大家或者沒有想過夫婦衝突的影響有多深遠。一個近期的研究發現,孩子若在學前時期經歷過父母的衝突,他們在青少年階段會有更多的情緒和行為問題5,無論是男孩或女孩的情況都一樣。這個研究所指的父母衝突情況包括暴力行為、使用言語或非言語表達憤怒,亦包括父母雙方互不瞅睬。

以上的研究指出了負面的婚姻關係影響深遠,而同時,另一些研究則發現正面的婚姻關係可為孩子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心理學家夫婦Cowans為了幫助新任父母適應轉變而設計了兩個預防性的治療小組6,7,其中一個集中討論管教子女的問題,另一個則主要討論夫妻相處的問題。為了了解治療小組的成效,他們對治療小組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比較兩個治療小組與對照組的情況。在試驗中,兩個治療小組都有效地改善了參加者管教子女的技巧,但是,集中討論夫妻相處問題的小組更有額外功效,就是減少了夫妻的衝突。他們在十年後繼續跟進這些參加者的情況,發現參加討論夫妻相處問題小組的夫婦仍然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婚姻滿意度,而且,這些夫婦的孩子出現較少的過度活躍和攻擊性行為。因此,一位出版育兒書籍的作者有如此結論:「若管教子女的情況改善了,婚姻不一定會得到改善;但假如婚姻狀況改善了,管教子女的情況也會得到改善。」8

培養積極正面的夫婦關係

研究婚姻關係的著名學者John Gottman表示,當他觀察夫婦間的相處時,若夫婦的關係穩定和滿足,夫婦的正面和負面互動的比例最少是5比19。這個比例顯示了甚麼?

  • 擁有良好關係的夫婦也有衝突

    夫婦互動的正負比例是5比1而非5比0,說明了負面的互動必定存在,即使婚姻關係美滿亦然。Gottman指出一對夫婦會否離婚不是由衝突本身或衝突的次數決定,而是取決於夫婦如何處理衝突10。夫婦投入彼此的生活就自然會產生衝突。有建設性地處理衝突其實可以幫助鞏固關係11

    在正面或負面的互動中所作出的回應可以按「建設性─破壞性」和「主動─被動」這兩個層面來分類。四種在衝突中出現的反應可命名為宣洩(exit),忽視(neglect),表達(voice)和忠貞(loyalty)12

      建設性 破壞性
    主動 表達 宣洩
    被動 忠貞 忽視

    宣洩是指尖叫、威脅離開、怪責或向伴侶作人身攻擊等行為。忽視是指從關係中抽離,例如忽略伴侶或減少與伴侶一起的時間。忠貞是指被動地等待情況改善。最後,表達是指積極地改善情況的行動,例如向伴侶表達感受、與伴侶討論及互相協調,以及尋求別人的意見等。研究資料指出只有最後一種,即表達才能對關係帶來長遠的益處。夫婦間意見不一致是無可避免的,擁有健康關係的夫婦能夠就着不同意見,懂得運用幽默和對彼此的愛意來進行對話。他們在討論時表現得有點煩躁是無可厚非的,但絕不會讓負面情緒升溫13

    除了有效地處理衝突,更重要的似乎是夫婦能處理彼此之間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有研究發現近七成的夫婦衝突是持續不斷且無法解決的14。Gottman在他的「愛情實驗室」觀察夫婦間的互動。四年後,當他再次觀察這些夫婦,他留意到這些夫婦不論在討論的主題和討論的方式都跟四年前差不多一模一樣。當他將四年前後的錄影帶剪輯在一起時,就更好像時間沒有變動過。其實,「選擇伴侶就是選擇一連串的問題」15。雖然如此,夫婦會學習到如何互相適應。Gottman形容:

    「這個情況就好像當我們年紀漸長,我們的身體會出現一連串的毛病,例如膝蓋痛、腰骨痛、消化不良。我們會學習適應這些長期的毛病。就算有這些毛病,我們仍會好好地生活。在婚姻中亦有相同的情況。我們研究那些能長期地保持婚姻愉快的夫婦,發現當他們結婚越久,他們越學會寬容地對待對方的錯處。他們會變得更能彼此接納,亦會向對方表達這份接納。」16
  • 積極正面一定要比消極負面多

    夫婦的正面和負面互動的比例最少是5比1。而其實當夫婦的關係愉快,在他們的日常傾談中可以觀察到20比1的正負互動比例。正面的關係是用努力建立得來的。Gottman觀察到那些關係不斷進步的夫婦,每星期會額外花5小時在鞏固婚姻上。Gottman稱這5小時為「魔法5小時」(Magic 5 Hours)。其實在這5小時進行的不過是以下的日常活動,但就擁有提升婚姻關係的「魔法」17

    道別 早上道別時,互相了解一項伴侶當天的日程
    重聚 每一天工作完了,談一些輕鬆的話題來幫助舒緩彼此的壓力
    欣賞與感激 每天用一些方法向對方表達愛意和互相欣賞
    表達愛意 以親吻、擁抱、牽手、觸摸對方來表達愛意
    每週約會 每星期安排一段輕鬆、沒有壓力的時間二人相處;也可安排一段時間討論婚姻關係中的事項

    積極的關係亦可在日常溝通中建立。研究資料指出在正面的溝通中,只有主動和有建設性的回應才能帶來更大的婚姻滿足感和鼓勵更多的溝通18。意思是當一個人向他/她的伴侶分享一件正面的事情時,例如是升職,若對方沒明顯表露情緒,只是默默地支持,這樣的回應會損害關係。要讓彼此感受到互相連繫,最理想是能直接地向伴侶表達興奮,而且由衷地關心對方所經歷的事情。

    日常夫婦的正面關係有延展至化解衝突的作用。在沒有衝突時正面情緒愈多,到衝突發生時正面情緒亦會愈多19

重溫要點

  • 父母都會用心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但夫婦關係對兒童健康成長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些深遠的影響─不論正面或負面─可由學前階段伸延至青少年期。
  • 夫婦間的衝突無可避免。要學習以主動及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並接納那些持續地無法解決的問題。
  • 在穩定的關係中,夫婦間正面與負面互動的比例最少是5比1。比例越高,關係越快樂。
  • 積極正面的關係是可以建立的:每星期進行「魔法5小時」的活動,並以主動及有建設性的方式回應伴侶分享的正面事情。
  • 平時在沒有衝突時儲備愈多的正面情緒,愈能幫助大家在衝突發生時保持正面的關係。

給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士的提示

  • 家長跟孩子的關係固然需要關注,但家長之間的夫婦關係亦不容忽視。
  • 當家長只關心如何照顧孩子,你可以提醒他們培養夫妻關係同樣重要。你可建議他們參考「魔法5小時」的活動來培養關係。
  • 假如發現家長有夫婦衝突的問題,可作出合適的轉介。

References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An over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children. Retrieved May 20, 2015, from http://www.apa.org/about/gr/issues/cyf/divorce.aspx
  2. Shek, D.T.L. (2000). Parental mari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y, and chinese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8(2), 147-162. doi:10.1080/019261800261725
  3. Lei, C., Lansford, J.E., Schwartz, D., & Farver, J.M. (2004). Marital quality, maternal depressed affect, harsh parenting, and child externalising in Hong Kong Chinese famil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8(4), 311-318. doi: 10.1080/01650250344000523
  4. Bradford, K., Barber, B.K., Olsen, J.A., Maughan, S.L., Erickson, L.D., Ward, D., & Stolz, H.E. (2004). A multi-national study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functioning: South Africa, Bangladesh, China, India, Bosnia, Germany, Palestine, Colomb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35(3-4), 107-137. doi:10.1300/J002v35n03_07
  5. Cummings, E.M., George, M.R.W., McCoy, K.P., & Davies, P.T. (201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in kindergarten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securit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Child Development, 83(5), 1703-1715. doi: 10.1111/j.1467-8624.2012.01807.x.
  6. Schulz, M.S., Cowan, C.P., & Cowan, P.A. (2006). Promoting healthy beginning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o preserve marital qual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4(1), 20-31.
  7. Cowan, C.P., Cowan, P.A., & Barry, J. (2011). Couples' groups for parents of preschoolers: ten-year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tria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2), 240-250. doi: 10.1037/a0023003.
  8. Carter, C. (2008). Your love life, your child's happ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greatergood.berkeley.edu/raising_happiness/post/
    your_love_life_your_childs_happiness
  9. Gottman, J. (1999). The marriage clinic: A scientifically based marital 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10. Gottman, J. (1994).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1. Campbell, L., & Stanton, S.C.E. (2013). Handling Conflicts Positively. In Hojjat, M. & Cramer, D. (Eds.), Positive Psychology of Love (pp. 134-14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acprof:oso/9780199791064.003.0010
  12. Rusbult, C.E., & Zembrodt, I.M. (1983). Responses to dis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involvements: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 274-293.
  13. Gottman, J.M., & Gottman, J.S. (2008). Gottman method couple therapy. In Gurman, A.S (Ed.). Clinical Handbook of Couple Therapy (4th ed., pp. 138-164). The Guildford Press.
  14. Gottman, J.M., & Gottman, J.S. (2008). Gottman method couple therapy. In Gurman, A.S (Ed.). Clinical Handbook of Couple Therapy (4th ed., pp. 138-164). The Guildford Press.
  15. Wile, D.B. (1988). After the honeymoon (p.12). New York: Wiley.
  16. Gottman, J.M. (1998). Clinical manual for marital therapy: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Seattle, WA: The Seattle Marital and Family Institute.
  17. Gottman, J.M., & Silver, N. (2000).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A Practical Guide from the Country's Foremost Relationship Expert.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p.260)
  18. Gable, S.L., Reis, H.T., Impett, E.A., & Asher, E.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2, 228-245.
  19. Ryan, K.D., & Gottman, J.M.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with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distressed married couples – 1-year follow up resul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hngottman.net/wp-content/uploads/2011/05/Psycho-educational-intervention-with-moderately-and-severely-distressed-married-coupl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