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情緒發展(下):3至6歲

情緒發展包括辨識和明白自己的感受、準確地解讀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對人產生同理心、表達和處理情緒、自我調整行為及建立人際關係。1 在這個階段,家長和從事與幼兒相關的專業人員需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鼓勵他們與人交往。與此同時,亦須加強幼兒的同理心、解讀、理解和表達情感的能力。

情緒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是「監督和管理自己的思維、注意力、感受和行為以實現目標的能力」(Thompson,2009,頁33)。自我調節與情緒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與情感相關的自我調節被定義為「用於管理和改變是否、何時及如何(比如強烈程度)體驗情緒和與情緒相關的動機和生理狀態,及情緒如何在行為上表達的變化過程」 (Eisenberg,Spinrad和Eggum,2010,頁497)。

情緒調節的發展

在出生頭幾個月,嬰兒主要依賴照顧者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慰他們來幫助情緒調節。同時,脾性影響他們對外來刺激的反應程度及情緒狀態轉變的容易程度;由於脾性是存在個人差異的生理素質,因此有些嬰兒可能反應強烈和迅速,或需要較長的時間安撫他們,而有些則安靜和隨和。2 轉瞬間,他們可能會作非常短暫的嘗試去處理他們的經歷,如吸吮自己的拳頭去平靜自己或面對反覆的刺激時,會用睡覺去停止接收信息。3 在父母的情感支持之下,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慢慢增進。當他們可以用言語表達,語言便成為建立自我調節的方法的重要元素2。他們會告訴大人甚麼時候需要幫助和安慰。

到三歲,幼兒能夠短暫地控制衝動。他們會透過離開引發情緒的情況或者尋求照顧者的安慰來嘗試安撫自己。從四歲開始,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控制衝動,例如嘗試進行其他活動或對自己說話,提醒自己要做甚麼,例如:「我會等到媽媽回來才吃餅乾。」他們更能夠遵守規則而不需要大人密切監管。當然,如果孩子疲累或承受壓力,情緒會有倒退的時刻。 到五歲,他們的情緒變得複雜,並有混雜情緒的出現2 。這時他們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並會運用更多的邏輯解決問題。4

當孩子上幼稚園,他們踏出家庭,進入更大的社交世界。人際發展與情緒和認知發展相輔相成。他們學習遵守更多的社會規則及與同輩相處。這個階段他們開始與同輩建立友誼,情緒的調控會受同輩影響。他們學會解讀同輩的情緖信號,建立同理心,並學會對他人的需要伸出援手。通常,同伴的情緒信號可以調整他們的反應,例如爭玩具時,儘管反應未必恰當。2

父母作為情緒教練

積極回應的父母之道(responsive parenting)的特點是與孩子相互、同步的互動,敏銳地覺察孩子發出的信號,並積極回應。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的依附關係5,讓他們在人際環境中感到有規律、安全和得到回應;還支持孩子安撫自己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一個積極回應的父母具有與「情緒教練」相似的品質。「情緒教練」是John Gottman所描述的一類育兒風格。6 在他的研究中,與父母擁有其他育兒風格的孩子比較,情緒教練的子女反應機靈和能快速地從壓力中復原;他們也有較佳的情感反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們可以留意到並回應其他孩子的情緒信號及在衝突中控制他們的負面情緒。追蹤研究也顯示,這些孩子的學業成績、社交能力、情緒健康和身體健康狀況都較佳。

進行情緒指導有5個關鍵步驟6

  1. 留意孩子的情緒
  2. 將情感表達認定為親密相處和教導的機會
  3. 以同理心聆聽,確認孩子的感受
  4.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字眼來形容情緖
  5. 設定規限,同時找尋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

以下是步驟1至4的一些註釋,步驟5則會在下一節詳細說明。父母和照顧者要透過接收非語言提示和積極傾聽兒童,對兒童的情緒敏感。了解孩子的脾性,充分接受他們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很重要,這有助於安全地拓寬孩子的情感範圍7 。 平靜而耐心地花時間與孩子一起。嘗試體驗他的情緒,代入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情緒。學齡前兒童可能仍然有自我安撫的行為,如吮拇指。父母不需要反應過度,只要盡量安撫孩子,找出他的壓力來源。假裝遊戲和講故事是孩子透過假想角色去溝通和學習關於情緒的好方法。用他能理解的字眼來反映他的感受,如「生氣」、「失望」、「滿足」。上述的方法,通常都可以幫助孩子冷靜下來,並對照顧者產生信任,幫助他重新找到情感的平衡7 或使情感系統進入平衡狀態2

解決問題和正面管教

在有衝突的情況下,孩子仍然需要大人的指導,逐步學會思考更好的替代方案來解決紛爭。父母和照顧者可建議的一些應對策略,包括要求孩子在情緒量尺上為自己評分、深呼吸、私下自我提醒、重新定義負面的情況、在紛爭中退下來8

有時,孩子可能難以承受情緒。在與孩子互相信任的關係之下提供了框架、指導和規限,可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恢復情感的平衡6,7 。情緒教練也擁有「權力基礎」或作為父母的權威。Gottman(2011)引用了Haim Ginott:「(1)所有的感覺都是允許的; 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允許的。(2)親子關係不是民主的; 甚麼行為是允許的由父母決定。」(頁126) 除了作為情緒教練,父母和照顧者有責任指導孩子遵循社會規則,做社會可接受的事。設定基本規則,使用稱讚和鼓勵幫助兒童培養理想的行為,並建立他們的自信心。

父母需要堅持自己的權威,特別是在一些情況下,以幫助孩子調節情緒,例如當孩子有嚴重的不當行為或表現出擺佈他人的行為時,情緒指導就必須要推遲了。6 堅定地運用正面的行為處理策略,可以使孩子冷靜下來,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和實踐更適當的行為。此外,當父母情緒處於憂慮,忙碌或有旁人的時候,是不適宜進行情緒指導的。

促進家庭以外的情緒調節

有一些孩子可能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傾向,這可能與他們的脾性特徵或在某些社會背景下的經歷有關。 我們可以了解行為背後的情緒(例如:打人是出於憤怒或想炫耀)及該行為是否實現即時目標(例如發脾氣以引起關注)或長期目標(例如對一個同伴使用暴力來維繫與另一同伴的友情)11。照顧者和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支援12,在教室或團體中可以透過隨機教學、小組活動、同輩指導和夥伴技能培訓,教導社交能力和情緒能力7

情緒自我調節與大腦執行功能密切相關,包括跟從指示、輪流和分享、注意力的能力。這三項技能被美國幼稚園教師評為入學準備必需有的最重要的社交情緒學習技能。13 現今已有側重於情感的知識和認知控制的介入計劃,並有實證支持9,13 。然而,本地缺乏具有類似重點的介入計劃。其中一項嘗試是一個本地學前教育項目,目的是加強自我調節和情緒監控。10 該計劃的效用仍然需要更多的確認證據。

若孩子有持續或嚴重的問題,學前教育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轉介制度轉介兒童到母嬰健康院作初步評估。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接受醫生和心理學家轉介作多專業評估,亦提供過渡期支援。要有全面及適時的干預,也需要社會工作者對兒童家庭狀況、家庭情感交流和育兒方式的評估。

參考

  1. 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04a).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Is built in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ir brains: Working Paper No. 2.
  2. Fox, N. A. (1998). Temperament and regulation of emotion in the first years of life. Pediatrics, 102(Supplement E1), 1230-1235.
  3. Murray, L. (2014) The Psychology of Babies. London: Constable & Robinson Ltd.
  4. Thompson, R. A. (2009). Doing what doesn't come natur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Zero to Three Journal, 30(2), 33-39.
  5. 衞生署(2017)《「親子一點通」親子e-雜誌專業人士系列》幼兒的情緒發展(上)
  6. Gottman, J. (2011).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Simon and Schuster.
  7. Centre of Community Child Health (2016). Behaviour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Community Paediatric Review, 24,2.
  8. Shauna,L., Tominey, S. L., O'Bryon, E. C., Rivers, S. E., & Shapses, S. (2017). Teach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arly Childhood. Young Children, 72(1).
  9. Eisenberg, N., Spinrad, T. L., & Eggum, N. D. (2010). Emotion-related self-regu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children's maladjustment.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 495-525.
  10. Early Childhood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 Divisio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017).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for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Abilities 2014-2016.
  11. Thompson, R. A. (2011). Emo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Two sides of the developing coin. Emotion Review, 3(1), 53-61.
  12. 衞生署(2012):《學前兒童發展及行為處理 ── 幼師參考資料套》第六章 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
  13. Bierman K., Greenberg M. & Abenavoli R. (2017) Promot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Preschool.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