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父母產後情緒健康

無論是否初為人父母,嬰兒初生的日子都會讓家長感到挑戰重重。在香港,約有10%的母親和5%的父親會患上產後抑鬱1,2。一項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顯示,父親的產後抑鬱與母親的抑鬱徵狀呈正面和中度的關係3。如果沒有適切的介入,產後抑鬱會對家長自身、嬰兒健康發展以及家庭關係構成負面影響4,5。為了讓初生嬰兒健康成長,除了提升家長的育兒能力,回應父母的心理需要亦同樣重要。本文旨在為專業人士就協助有產後情緒問題的家長提供一些「貼士」。

受情緒問題困擾者的心理特徵

醫護人員或不時接觸到有產後情緒問題的家長,透過了解情緒困擾者的臨床特質,有助醫護人員應對在服務他們時可能要面對的額外挑戰。

一)重複的思維模式

反芻思考(rumination)和憂慮在抑鬱和焦慮症的人士中十分常見6,7。有抑鬱情緒的家長可能會反覆而消極地聚焦在一些負面想法和經驗中,例如對為人父母的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自己作為父母的不足、對寶寶照顧不當的擔憂、尚未解決的人際衝突等4,8

二)認知偏差和困難

研究發現,受抑鬱困擾的人士認知方面較為負面,例如他們難以將注意力移離負面場景、較易對事物有負面評價,對負面經歷的回憶較深刻等9

此外,上述認知偏差或會影響解難能力和對嬰兒信號和需要的敏感度,所以有情緒問題的家長較少與寶寶有體貼合宜的互動,反而有較多干擾性的表現(intrusiveness)4,10

由於有情緒問題的家長較難迴避負面想法和情緒,他們或會在接受健康建議時顯得不專心甚至抗拒。再加上他們對於做決定(如餵養方式)和求助(如就情緒問題)感到矛盾,或令他們看似不太願意接納醫護人員的建議。要有效支援有情緒困擾和上述心理特徵的家長,我們需注意溝通方式。

專業人士能做什麼

一)以同理心溝通

理解和接納這些家長的思維模式和處理問題的傾向,有助我們不批判地聆聽他們的困難和需要。例如,筋疲力竭的母親或會顯得易怒和不斷責怪伴侶,無意中以對立的方式表達想被照顧的渴求。與其直接反駁其信念或做法,倒不如嘗試以同理心反映及認同她們的情緒,並更深入地了解她們的需要,例如:「你覺得好失望,又好想得到另一半嘅關心同協助。喺邊方面你想佢幫你多啲?不如講多啲畀我聽?」

然後,我們可以肯定家長的努力,並讓他們知道這些掙扎很常見:「你已經好盡力照顧BB,同時又覺得唔夠支援。你好忟同攰都係人之常情。」

二)增強信心、鼓勵以正面角度面對

由於有情緒問題的家長很可能會偏向消極而忽略事情的正面,因此要仔細聆聽他們的敘述,並從中尋找正面經驗輕柔地反映和肯定,例如:「你好擔心你返工嗰時屋企人會湊得唔好;不過你又留意到BB照樣食得瞓得,又好精靈。」此外,透過用心聆聽、積極而準確地反映家長所重視的理念或想法,話題便可能會轉向當下處境的正面之處。在此基礎上,繼續商討一些符合他們理念的實質行動,讓他們更有信心希望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例如:「盡力令BB身心健康成長對你好重要,喺你覺得好辛苦時呢個信念都幫到你撐住;同時你又留意到自己心情好啲,你會更有能力照顧BB,所以你都有諗過搵專業人士幫自己處理情緒問題。」

三)拓展視野

由於這些家長的思維較欠缺彈性,我們可嘗試協助他們擴闊視野。例如,與其爭論其伴侶對她關心或參與照顧孩子的程度,我們可以先向這位母親表示這是很多家長常遇到的挑戰,並擴寬她的角度,例如:「除咗爸爸唔想參與之外,如果嘗試代入佢嘅角度諗,佢會唔會有其他困難令佢冇辦法再幫多啲?」

如上文所述,情緒低落的家長亦可能因過分憂慮(如嬰兒的健康)而錯過或誤解嬰兒的信號。除了回應他們的疑慮,也要讓這些家長明白在教養時敏銳體貼地回應孩子(responsive parenting)對他們的成長有多重要。在他們的同意下,鼓勵和指導他們更頻密敏銳地回應寶寶,從而促進親子關係以及父母和嬰兒的健康。例如:「唔少新手爸媽同你一樣,覺得要回應BB嘅需要好唔容易,你想唔想我同你分享多啲呢方面嘅資訊呢?」

四)支持自主決定

如果家長希望解決一些迫切的問題,我們可以協助他作出知情的選擇。有些感到兩難的家長看似要倚賴我們替他們作決定,但當我們嘗試給予任何建議時,他們往往會猶豫不決,甚至作出相反的決定。要增強家長的能力感和尊重他們的自主,我們可反映他們矛盾的狀況而不是給予意見,或先徵求他們的同意再作出建議。能與家長建立夥伴關係,並在作決定的過程中提供資訊和情緒支援可產生療癒作用。

為有情緒問題的家長提供服務之挑戰

在工作中經常接觸抑鬱或焦慮的家長或許頗耗費心神;多留意、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同反應最為重要。我們亦宜避免質疑他們尋求改變的動機或自己對他們的影響力,也別忘了向同伴尋求支援和好好照顧自己。

儘管存在上述挑戰,在家長應對人際關係、育兒和心理健康問題時,專業人士所提供的任何支援都帶來莫大幫助。雖然家長往往覺得自己在育兒和平衡不同角色時感到有心無力,但專業人士可讓他們明白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寶寶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盡力滿足孩子需要和照顧自己,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已經「夠好」 (good enough)了。

留意產後情緒問題

若懷疑家長有產後抑鬱,我們應鼓勵他們或其他家庭成員向母嬰健康院、家庭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有關產後情緒問題的詳情,請參閱《產前產後的情緒健康》單張。

參考資料

  1. Hong Kong SAR: Family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Dec 2019).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on 1 Feb 2021 from http://s.fhs.gov.hk/hv014
  2. Koh, Y. W., Chui, C. Y., Tang, C. S. K., & Lee, A. M. (2014).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aternal depression from the antenatal to the postpartum peri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fathers in Hong Kong. Depressio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4, 1-11.
  3. Paulson, J. F., & Bazemore, S. D. (2010).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fathe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03(19), 1961-1969.
  4. Stein, A., Pearson, R. M., Goodman, S. H., Rapa, E., Rahman, A., McCallum, M., Howard, L. M. & Pariante, C. M. (2014). Effects of perinatal mental disorders on the fetus and child. The Lancet, 384(9956), 1800-1819.
  5. Ramchandani, P., Stein, A., Evans, J., O'Connor, T. G., & ALSPAC Study Team. (2005). 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ostnatal period and child development: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 The Lancet, 365(9478), 2201-2205.
  6. Nolen-Hoeksema, S., Wisco, B. E., & Lyubomirsky, S. (2008). Rethinking rumin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5), 400-424.
  7. Aldao, A., Nolen-Hoeksema, S., & Schweizer, S. (2010). Emotion-regulation strategies across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2), 217-237.
  8. DeJong, H., Fox, E., & Stein, A. (2016). Rumination and post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cognitive model.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82, 38-49.
  9. Joormann, J., & Vanderlind, W. M. (2014). Emotion regulation in depression: The role of biased cognition and reduced cognitive control.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402-421.
  10. Wilson, S., & Durbin, C. E. (2010). Effects of paternal depression on fathers' parenting behaviors: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2), 16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