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照顧有助孩子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指監察及管理自己的專注、思想、情感和行為以達成目標的能力。很多重要技能,如面對困難或挫折、遵守規矩或解決問題等,都涉及自我調節,而這種能力與大腦中被統稱為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s)的認知過程息息相關。自我調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但每個人都有發展相關能力的潛能。這能力在孩子出生首年開始發展,直至少年和成年初期才成熟。

就如嬰幼兒往往須倚靠照顧者來滿足各種基本需求,他們面對困擾時要依賴家長進行共同調節(co-regulation)。照顧者透過與孩子協調不同行為、情感和身體的交流模式(例如,以相符的目光、注意力和情感互應;提供安撫或幫助),能為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的孩子提供外部調節。透過照顧者關愛的共同調節,有助孩子理解、表達和調節思想、情感及行為。隨着孩子成長,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漸趨成熟,孩子能夠逐漸減少對外在監督的依賴。

不同的生理、社交和環境因素都會對自我調節的發展作出影響。從研究發現,照顧者的貼心照顧,加上對上述技能提供個別指導,對促進孩子自我調節的發展均十分重要。回應式照顧或教養(responsive caregiving / parenting)是指親子之間雙向而同步的互動,家長在過程中留意到孩子的信號(敏感度 sensitivity),適時地以關愛和合乎孩子發展水平的方式回應(回應性 responsiveness)。家長的回應有助鼓勵孩子往後的反應,使雙方能有來有往地互動(serve and return)。

回應式教養有助照顧者時刻有效及靈活地與孩子共同調節,這能促進孩子自我調節的發展。透過這種日常生活中雙向的互動,孩子感受到他的需要被滿足,並逐漸建立對家長的安全感和信任。這亦可讓孩子在一個熟悉、富安全感及親切的環境中學習和探索,有助他發展自我調節的能力。

若照顧者能敏銳地察覺孩子的需要並提供支持和照顧,孩子便可按照自己的發展步伐,反覆練習自我安撫、等候、安坐完成任務等技能。自我調節並非易事,而隨着時間和練習,孩子能逐漸學會自我調節,意味着他從一個完全依賴的嬰兒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個體。

由於教養質素和親子關係會影響不同與自我調節相關的生理系統之發展,因此,在人生首數年所得到的良好照顧不僅有助孩子在行為層面學習自我調節,亦會影響不同生理系統,例如神經系統對壓力的反應、免疫功能,以及腦部皮質和邊緣系統的發展等。

實行回應式教養所遇到的挑戰

因着孩子發展特性上的個別差異,如脾性和能力,家長需要敏銳地認識孩子的特質和需要,以助他建立與發展相符的自我調節能力。例如,對挫折容忍度較低的孩子而言,他們可能需要額外的指導和鼓勵才能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對於慢熱內向的孩子,照顧者既需要按照他們的步伐來熱身,以及在孩子準備好的時候,逐步和靈敏地引導他們與人交流。

照顧者對孩子的回應,也可能會被生活瑣事、壓力或家長的期望等其他因素影響,從而削弱他們了解孩子需要的心力及動機。例如在趕時間的情況下,孩子的情緒有起伏或拒絕合作,家長感到不耐煩或不予理會也很常見。令人擔憂的是,長期受壓的照顧者會習慣這種養育模式,也會影響他們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從研究發現,家長面對外在問題如婚姻失調、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或濫藥,會影響其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專業人員可以通過識別和轉介高風險家庭到合適的資源以提供早期支援。

此外,受自身成長經歷影響,有些家長對回應孩子探索和安慰的需求心存不同信念。即使與孩子的發展相若,有些人可能對放手讓孩子嘗試新事物感到不自在或不安。由於家長從小就被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未必想在孩子難過或害怕時給予安慰。這些家長或需更多專業指引才能讓他們看到自身經歷如何妨礙他們敏銳體貼地回應孩子,但協助他們留意孩子的信號、需求和能力亦可能有助改善他們對孩子的照顧。

支援家長實行回應式的教養

回應式教養可在不同育兒範疇,如餵哺、睡眠或玩樂中實踐,專業人士與家長討論具體的育兒活動或常規時,可向家長介紹相關概念及其長遠益處。引導家長敏銳地體察孩子的信號並按之回應,以及幫助他們了解孩子的種種發展需要,都有助他們實踐上述原則。此外,情緒支援對家長而言也很重要,既有助他們減壓,亦讓他們能更好地留意孩子需要。有些家長會受益於親職課程,從中反思自己作為家長的角色,同時學習管教技巧,以建立親密而穩固的親子關係。

總結

自我調節能力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亦與社交能力、健康行為/生活模式和身體狀況,以至成年期的工作成就有關,因此從小開始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調節是非常重要。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嬰幼兒與照顧者共同調節。回應式教養能為孩子奠下學習自我調節的基礎。協助家長敏銳地留意並以切合發展的方式回應孩子的信號,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及身心健康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