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01/2021 修訂內容)

什麼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股骨頭)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在正常 情況下,「球狀體」應處於骨盤呈杯狀的髖臼內。「發展性髖關節發 育不良」是指髖關節於嬰兒出生時或在其成長過程中,因先天性因素 或髖關節維持不良的姿勢,令關節變得不穩定而影響發育,以致出現 髖臼發育不良的情況。患者的髖臼可能相對較淺,以致「球狀體」在 髖臼裡不時滑動,因此,部分或甚至整個「球狀體」有可能脫離髖臼, 導致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等情況。

哪些嬰兒會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呢?

有研究指出,在香港約每一千個新生嬰兒中,便有一個患上發展性髖 關節發育不良。

目前,引起此病的原因未明,以下先天性因素會增加患上此病的機會:

  • 以臀位出生的嬰兒
  • 嬰兒的親生兄弟姊妹中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
  • 女嬰〈約八成患者為女嬰〉
  • 母親懷孕時子宮內羊水減少
  • 早產嬰兒
  • 嬰兒在出生時腳掌嚴重畸形
  • 嬰兒在出生時有嚴重斜頸症

然而,約六成患者並沒有以上任何相關因素,故照顧者須多加 留意嬰兒有否出現此病的病徵以便及時求診。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對嬰兒有什麼影響呢?

大多數早期確診個案經治療後,髖關節的發育都能回復正常。但若未能 及早診斷和治療此病,加上情況持續惡化,便會造成患肢縮短、行動困 難、脊柱側彎、膝蓋和腳踝勞損,及早年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怎樣知道嬰兒的髖關節是否正常呢?

在出院前,駐院醫生會為新生嬰兒進行常規身體檢查,以確保嬰兒的 健康狀況良好。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的醫生亦會為初生嬰兒進行 身體檢查,當中包括髖關節檢查,目的是盡早發現髖關節是否有異常, 以便作出適當的轉介及治療。

檢查程序:醫生會先解開嬰兒的衣服和脫去尿片, 讓他的下腹和雙腿外露,安靜而舒適 地躺在床上。醫生會觀察嬰兒雙腿的 活動能力、下肢是否長短不一、大腿 是否可對稱地向兩側打開、臀部或大 腿上的皮膚皺摺有否明顯不對稱、有 否腳掌內翻或斜頸等問題,並會為嬰 兒進行一些髖關節復位及脫位的檢查。另外,護士會在接見兩個月或四個月 大的嬰兒時,再次檢查嬰兒的髖關節。

正如其他普查測驗,以上的檢查不能將所有嬰兒的 髖關節脫位或不穩定情況都測試出來。 因此,照顧者要多留意嬰兒以及早發現不正常的情況。

若檢查正常,家長和照顧者還有什麼要注意呢?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可能於嬰兒出生時出現,亦有可能是隨著嬰兒 成長而逐漸形成。因此,家長和照顧者於日常生活中應多留意嬰兒的 情況。如發現嬰兒有以下情況,應及早求診:

  • 兩腳長短不一
  • 兩邊大腿或臀部皮膚皺摺不對稱
  • 更換尿片時,大腿未能完全向兩側張開,或張開 的程度不對稱
  • 拖著一條腿爬行
  • 站立姿勢異常,如一隻腳的腳踝離地並以腳趾支撐身體
  • 步伐異常,如跛行或其中一隻腳以腳趾走路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可以預防嗎?

雖然大部分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成因 不明,但是有研究指出,若嬰兒的下肢被 強行拉直和包裹得過緊而令髖關節受壓, 會影響關節正常發育。因此,家長和照顧 者應避免讓嬰兒的髖關節處於不良姿勢, 如須包裹或固定嬰兒的身體時,應預留足 夠空間,讓嬰兒雙腳可自由屈曲和伸展。

使用揹帶時:

  • 不要強行拉直和 合緊嬰兒雙腳
  • 應預留足夠空間讓嬰兒雙腳維持在 自然屈曲狀態

若使用揹帶揹嬰兒:

  • 應選用有承托嬰兒大腿部位〈由臀部至大腿位置〉的揹帶,以防嬰兒雙腳下垂,令髖關節受壓。

如使用汽車專用的嬰兒座位:

  • 應選用有足夠空間的款式,讓嬰兒伸展髖關節和雙腳

如果懷疑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會怎樣處理呢?

醫生在進行初步檢查後如有懷疑,會轉介嬰兒往專科醫生作進一步檢 查,如超聲波或X光檢驗,以便確診及給予適當治療。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確診時嬰兒的年齡和關節異常的 嚴重程度。治療的目的是將股骨頭放回髖臼內,使臀部能正常發展。 愈早確診此病,治療效果愈好。如於嬰兒出生後不久確診,此時較易 用手把脫位的髖關節推回原位,大部分患者只需配戴「帕氏吊帶」為 時數月,使髖部保持在屈曲和外張的固定狀態,直至髖關節穩定及髖 臼發育正常。但當以「帕氏吊帶」治療的進度不理想,或關節異常的 情況較嚴重時,或嬰兒於6 個月至2 歲大才被診斷出患有此病,則可 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如你對寶寶的髖關節或下肢發展有任何疑問,請盡早向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