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緒的主人─由嬰幼兒開始

BB出生後便會用面部表情、動作、聲音來表達情緒和需要。在兩、三個月大時他們會對着你微笑;六個月大時面對不喜歡的食物可能會合起眼睛、擰轉臉以表示不喜歡或憎厭;亦開始在要和你分開時會哭和緊抱着你來表達焦慮。一歲之後,他開始會在意別人對他的欣賞而會表現出得意洋洋,再大一點時看見你照顧弟妹便可能會拍打他們以表達他的妒忌。兩歲以後他們的情感會更趨複雜。

你可能發現兩個年紀相若的小孩,對同一件事的情緒和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這與他們的脾性有關。脾性是指小孩面對事物的反應及他們的生理節奏(如睡眠、飲食規律)。有些嬰幼兒較為活潑好動及較易接受新事物,例如你與他玩動態遊戲或從日常的玩意中加插新玩法或規則,他會表現接受和感到開心興奮;有些嬰幼兒可能較為慢熱,你需要慢慢地讓他接觸陌生人及新玩意,幫助他適應和減低不安。

嬰幼兒的情緒與其他能力(如體能、語言及其他的認知能力)的發展都需要依靠後天環境,即你與他之間親密、持續和合適的互動;例如你和他一起唱兒歌時,可以一面唱一面留意他的反應而調較你的聲調和動作快慢,並回應及欣賞他的參與。除有助學習或發展外,當中的情感交流與互動,久而久之使他對你產生信任和連繫。這不單有助你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助他在你身上學習情緒的表露,與人相處,逐步建立他面對和管理情緒的能力。

想嬰幼兒自小學習處理情緒,如能了解他的脾性和平日的情緒表達方式,便可幫他辨識情緒。兩歲以後可配合他的語言發展引導他表達感受,四至六歲可開始學習控制和處理情緒。

如何幫助嬰幼兒辨識情緒?你可與他在平日傾談、遊戲、講故事中講出感受,例如「妹妹想拿你架車玩,你唔鍾意,所以好嬲。」,講故事時用嬰幼兒明白的字句說出感覺:「狗狗有餅餅食好開心」,或在角色扮演遊戲中配合表情:「公仔病咗媽媽好擔心!」等等,即使他未能用言語表達感受,這亦可讓他學習理解感覺及相關情境。

與此同時,嬰幼兒也有舒緩情緒的方法,最常見的是啜手指或咬毛巾。當你留意到他有以上行為時,宜先了解而不要盲目地阻止他啜手指或移走他的毛巾,這時你也可以輕拍他的背部或摟抱他去給他安慰。隨着他的發展能力的進步,他便可從你們身上學習到更多舒緩情緒的方法。

你也可引導幼兒用合適的方法表達感受,例如用手勢表示「怕怕」、「高興」;當他們懂得用說話表達時,你可教他講出感受,例如說「驚」、「嬲」、「掛住…」等。

情緒處理和管教是同步而行的。引導幼兒學習表達和舒緩情緒之餘,你仍要教他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定下兩三條家規(例如吃東西前洗手,玩完玩具要收拾),做得好要稱讚他(例如「囝囝玩完煮飯仔自己執番好,好乖喎!」),做得不好的要引導他服從(例如「你記唔記得我地之前講好玩完玩具要點做?要將玩具放番入個箱。」),並且貫徹一致地實行。這有助他明白即使他不喜歡的事(例如收拾玩具),處理好情緒後仍是要完成。若然遇上危險的行為(例如玩電掣),你更要立即阻止,並用其他合適的玩具引開他的注意。幼兒有時可能會做一些不當行為吸引你注意,若在安全的情況下,你可不理會他,即不看着他,也沒口頭回應,待他的不當行為稍為收歛,你便應重新注意他及引導他做合適的行為。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引導他學習管理情緒是一條漫長的路。最初他需要你從旁引導,並給予機會讓他嘗試表達及逐步學習處理。面對他較強烈的情緒,你也要學習面對及接納這些情感;同時你也要照顧自己情緒的變化和需要,找合適的方法放鬆或找人幫忙,這樣你正正為孩子作出模範,讓他更能好好學習調較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